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81|回复: 0

这里的“儿童”指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 0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回乡偶书》中有这样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里的“儿童”指谁呢?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学生认为这首诗中的“儿童”应该理解为“家乡的孩子”,《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解释也是如此。但我和其他教师在一起研讨时,结合诗人当时写此诗时的心情来分析,认为诗中的“儿童”理解为“儿时的伙伴”则更合情合理。因为诗人几十年离开家乡,他改变的只是外在的形象,而对家乡一草一物的感情却在心中根深蒂固。也许诗人碰见的是自己儿时的伙伴,可儿时的伙伴却不认识诗人,此时诗人才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如果单纯地理解为如书中插图所示小孩子见到老爷爷(诗人),那么就不能更深层次地表达诗人不变的乡土之情。究竟哪种理解更妥当,恳请编辑老师加以指点。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实验小学 王 琼

把“儿童”理解为“儿时的伙伴”,尽管在词典上无法找到依据,但确有此说。近代学者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盖此句系指少小相见之人,今已鬓毛摧败,不复相识,与上句联成一气。”

然而,把“儿童”解释为“少小相见之人”是一种主观臆断,难能被大家所接受。

《中国文学宝库·唐诗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把“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翻译为:“儿童们见到我没有人能够认识,只是笑嘻嘻地问我来自何方。”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分析这两句时说:“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客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可见,按字面去解释、分析这两句诗,同样能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17 04: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