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六年级语文教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9 0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六年级语文教学笔记

关于习作:
这次习作的题目是《童年趣事》,不怕害躁的说,习作指导是很失败很失败。指导的思路是这样的,然后让会唱的同学一起唱歌曲《童年》,在愉快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里有哪些开心的事,经历充分的交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之后,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事写下来,然后再给予一定的写法指导。
然而,不幸的是,当教学到了第二个环节,即回忆童年趣事的时候,课堂已完全陷入一种沉默的状态,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极度的为难,似乎童年里没有什么开心的回忆。这个时候,我开玩笑地说:“难道你们的童年都和卖火柴的小孩一样悲惨?”显然这个玩笑也没有挑动学生的神经。我回忆起我自己的童年(我很遗憾的发现,童年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正逐渐消失,幸好还有那么一两件能记得一些模糊的影子。),对学生讲了一件童年时的往事,学生果然笑得前仰后合。然而,再让大家讲,他们又陷入了沉默。这时,我想,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也许心理上会有一些压力,就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吧。果然,学生在小组内说的是眉飞色舞,喜笑颜开,我想到旁边听听,他们又都闭上了嘴。两次回到集体交流,他们又同时陷入沉默。
我没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此时下课的铃声也已经响了。我只好对学生们说:“把你们刚才在小组内说的写下来吧!”
问题出在哪里?怎样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有东西可写?在这里向大家请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9 0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六年级语文教学笔记

《鸟的天堂》教学后记

《鸟的天堂》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本来这一节课是准备作为校内公开课来上的,所以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参考了许多教师的做法,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上公开课,但总体的教学思路仍然没有改变。上过之后,觉得意兴阑珊,不是说教学的目标没有达到,从教学目标上来看,不论是对文章表达方法的领悟,不是对课文语言的理解,以及环保意识的渗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然而,总觉得课堂上少了点什么。

教学的整体思路是这样,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练习朗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明确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第二课时,分章阅读,感受榕树的特点,鸟的特点,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显得很轻松,学生读书、理清脉络,都做得很成功。第二课时采用的是“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小组合作,集体对话”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策略下,学生通过自读能把握住榕树的大和充满生机,能感受到鸟的种类多和数量多。在集体对话阶段,这些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映。可是,正是在这一阶段,我觉得兴味索然,可能学生也觉得寡而无味。因为学生的交流显得是那样的从容不迫,显得是那样的淡定安详,没有赞叹,没有惊喜,更没有美景逼人的陶醉。所有的解读都是就字论字,就文说文,技能的分析与解剖近似完美,灵魂的参与和分享却山穷水尽。课堂少了什么,少的就是“情趣”。

那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再次参看前辈同行的做法,发现教学思路上似乎没有多少可以置喙的地方,然而他们的教学实录上,学生却常常能给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是我的学生语文素养太低,是我的学生审美情操的缺乏?或许也有一点。然而问题的根子真的在这里吗?学生语文素养的低下、审美情操的缺乏,我们语文教学、语文老师是不是应该负有直接的责任。或许,当我们自己忽视了美,感受不到美,学生的获得也只能是肤浅的表面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9 07: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六年级语文教学笔记

《第一场雪》教学后记

上这一课的时候,适逢感冒,高烧三十九度七。或许,孩子们正是因为看到了我的脸色煞白,说话精神不振,这两堂课他们显得格外专心,格外认真,学习的效果也比较令人满意。

这一课的教学思路这样的,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这第一场雪来得快、下得猛、时间长、积雪厚的特点;最后的重点是三读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我觉得课文的条理是显而易见的,而雪的特点也表现得很生动,这些学生应该都能很快地发现。而这种课文的学习,最重要的还应该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否则,课堂只会收获苍白。同时,在画面赏析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也是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

这一思路在教学中得到了比较满意的回报。学生通过对自己喜欢画面的相互交流,不仅是这第一场雪的情景在课堂上再次得到了再现,而且通过交流,对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如比喻描写呀、动静结合呀,等等,都得到了初步的却又是比较具体的感知。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的收获应该是比较大的,首先,学生是有灵性的,只要学生能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课堂上,他们的学习潜力是无穷的。另一方面,语文学习应当重视语言形象的建构,这样,语文才会变得苍白和乏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9 07: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六年级语文教学笔记

《索溪峪的“野”》教学后记

公正地讲,对于这篇课文,我本人是没有多少欣赏和震撼的。因为,类似的“野”在我们农村似乎显得司空见惯。或许,正是由于本人对课文所缺少的这种欣赏,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从总体上来看,是非常平淡的。诚然,通过阅读、讨论和交流,学生确实能够比较准确和完整地说出索溪峪的山、水、野物以及游人的“野”来,然而在这种讨论和述说当中,我们似乎又看见了以前的那种漠不关心和索然无味。

教学的整体思路是这样的,首先通读全文,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索溪峪的野的,然后,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先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山”的野,然后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山”的野的,最后,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其他几个自然段,组织集体交流。这样一个教学思路,目的是为了体现单元训练重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也许,正是这样一个过于注重技巧和能力、过于注重分析的教学思路,导致学生阅读课文、品味风景时,背负了比较沉重的思维压力,少了一点畅游山水的闲情逸志,所以,在课堂上显得严肃而又庄重,造成了课堂的乏味和单调。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呢?或者,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显得如此地着于痕迹,不应该显得如此的功利,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受到语言背后丰富的内涵,才会对语言的技巧表现出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8 19: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