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努力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近几年我校通过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和实施,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应精心设计,并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1 巧设实验,引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激烈奇幻、生动鲜明的化学反应现象很容易吸引住学生。如“烧不坏的手绢”、“会变色的小猫”等有趣的实验都直接反映出物质的性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2 启发思维,强化学习兴趣  巧设实验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何使学生的兴趣保持并发展下去呢?这就要求教师用艺术化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这样才能强化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钢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实际:菜刀过一段时间不用,会慢慢生锈,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抹了油的菜刀不容易生锈?菜刀在干燥的空气中还是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待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铁在空气中锈蚀的原因,然后跟学生交流、讨论各种防锈方法,教师艺术化的语言能使深奥的知识浅显,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强化。

1.3 拓宽知识,发展学习兴趣  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化学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那么,他们学习化学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适当拓宽化学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燃烧和灭火”中的有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知识点时,我们先用点燃的木条伸到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结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此时再做一个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学生都很奇怪:镁条怎么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呢?教师此时可以抓住时机提问:前面的结论是否错了?启发学生思考:①二氧化碳使点燃的蜡烛熄灭,却使点燃的镁条燃烧得更旺,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②本节开头时讲的燃烧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是在无氧情况下进行的,前后内容是否矛盾?通过分析,学生终于得出正确结论:前面讲的燃烧是指通常的燃烧,要有氧参加。因此,特殊情况下的燃烧可以不一定需要氧气。前面讲的燃烧定义狭窄。老师及时给学生总结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既拓宽了化学知识,又发展了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目的。

2.加强化学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受益终生,而且科学方法还是化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我们在研究中主要进行以下的一些学法指导:

2.1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学会读书,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并不知道化学教材内容如何阅读。为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安排一定材料,先由教师指导学生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关键的词语,然后再逐句逐段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当学生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后,教师应安排整段阅读,同时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依据粗读──细读──精读的层次去解决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还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

2.2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对学生来说必须学会观察,才能真正掌握化学的有关知识。实验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取感性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生对化学实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新现象所吸引,从而忽略了真正的观察。为此,教师一开始就注意当好领航员,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其实,所谓观察实验现象,就是要观察实验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和颜色的变化以及是否伴有发热、发光,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观察习惯。其次,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怎么观察。实验前,我们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颜色、仪器的形状和连接。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对一些异常现象也不放过。

2.3 指导学生学会总结  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是对知识升华,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小结,使之公式化、规律化、结构化,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方法。例如,将物质、元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知识点串连起来系统复习,会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2.4 指导学生学会探究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去探索,即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一些知识,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一些疑难。例如,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Cu→Cu(OH)2来设计一个实验。学生们根据教师的要求,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课题的设计。不少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网上搜查一些资料,有些学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也有一些学生向有关老师请教。通过课外探究,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总。学生设计的方案较多,其中也有一些方案不符合科学性或者是知识性错误,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筛选出了3个方案。

方案一:Cu+2H2SO4(浓)CuSO4+SO2↑+2H2O;

CuSO4+2NaOH→Cu(OH)2↓+NaSO4,过滤、干燥即得到氢氧化铜。

方案二:用废铜屑在空气中加热得到氧化铜,2Cu+O22CuO,

CuO+H2SO4→CuSO4+2H2O,CuSO4+2NaOH→Cu(OH)2↓+Na2SO4,过滤、干燥得到氢氧化铜。

方案三:用废铜屑或铜条在潮湿条件下变成铜绿,然后加热铜绿,产生氧化铜。

Cu2(OH)2CO32CuO+H2O+CO2↑,CuO+2HCl→CuCl2+H2O;

CuCl2+2NaOH→Cu(OH)2↓+NaCl,过滤、干燥得到氢氧化铜。

这三个方案都较好,但哪一个是最佳方案呢?教师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进行了分析。方案一,用到浓硫酸,同时产生二氧化硫。浓硫酸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酸,且价格较贵,另产生的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因此最好不用浓硫酸。方案二,可以用废铜屑和废硫酸反应,方便,价格便宜,该方案很好。方案三,方法很好,价格也便宜,但时间较长,即铜变成铜绿时间较长。比较一下,方案二为最佳。经过教师的分析,学生们懂得了很多的知识。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要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动手做实验和分析思考。探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锤炼了战胜困难的意志。探究活动的开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文字、图形、动画、影片等多种信息来帮助教师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辅助信息,充分发挥听、视觉感知活动的作用,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增强了化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认知过程进行得更顺利,从而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3.1 模拟物质的结构,掌握化学有关概念  物质的结构是较难用语言描述清楚的,特别是其空间结构,借助模型可以减少讲解的难度,但实验室并不是所有的模型都有,而且对于复杂结构的模型的制作、保存和使用都有一定的限制。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图形功能则可轻松解决此问题。例如,在进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教学时,由于分子、原子这些内容知识抽象,学生难以建立微观概念,如果单纯地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原子的结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三维图形功能制作相应的原子模型,这些模型可随意旋转、放大,使学生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不仅能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结构,同时还能观察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运动。从课内的作业以及练习反馈说明,在这一节教学上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常规的传统模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进行三维模拟演示,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学生较易理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2 模拟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往往由于教室大而反应装置小,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因而引起学生对演示实验不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对于价格较贵的药品,装置复杂,反应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反应速度太快或太慢,反应时间太长,不易控制的化学实验,一般都不宜在课堂上演示或学生动手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借助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并可放大局部实验现象,使学生观察清楚,且一般实验都可在课堂内完成。如在讲授空气的组成时,讲到空气成份发现史中一位伟大的化学家拉瓦锡,他通过在密闭容器中加热金属汞这一实验来测定空气的成份。由于这个实验装置复杂,反应时间长,金属汞有毒等原因,不可能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但这个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很好的教育和教学意义,因此,我们借助计算机做了一个动画模拟演示实验,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特好。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化学教师只要转变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就一定可以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进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0 21: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