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 蒋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着力要攻克的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若能抓住新课程教材中文本的聚焦点,将阅读教学与练笔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助写,借写促读,就能一发双贯,取得双赢的教学效果。
什么是文本的聚集点?那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看到的精彩之处、沉思之处和争议之处,是让学生兴致陡增、激情投入的地方。实践证明,文本的聚焦点也正是应让学生反复玩味、酝酿感情、学习借鉴、感悟探讨的地方,具体包括文本的美点、趣点、难点、空白点等。若能抓住这些关键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穿插小练笔,必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从而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一、仿一仿文本“美点”
美文是百读不厌的,名家开始写作时,也都是被美文所打动,师承一家,模仿写作,后来再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一举成名。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文章的“美点”,熟读成诵,欣赏借鉴,然后再加以练笔。
课程改革以后,新教材选用的许多文章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学生不仅爱读、乐读,也喜欢模仿写作。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美文的垂范作用在模仿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有区别地指导学生仿一仿,练一练。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课文以生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生动地展现了槐乡孩子纯真可爱、热情好客的特点。文中长短句的交错,叠词、拟声词的恰当运用,使文章朗朗上口,字里行间充满着美感。
《荷花》一课中,作者紧扣荷花展开叙述、描写、抒情,由初闻花香,到再赏荷花,又幻化荷花,层层推进,脉络清晰。状物描摹中饱含深情,而“幻化荷花”这一部分则把作者的感情推向高潮,突出地抒发了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写蜻蜓、小鱼跟荷花自由快乐地亲热交谈,把她们的快乐带给荷花,与荷花分享,这是作者以其生动优美的传神之笔给出我们展示的又一幅和谐美丽的大自然的“活的画”。作者用他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感受,叙写荷池的常见之物,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练写紫藤花这一植物时,我有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描写紫藤的外形时,借鉴《槐乡五月》第一自然段中的内容“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而写赏花的感受时,则学习《荷花》中通感手法的运用,将人与花合二为一,尽情渲泄爱花的情感。就这样,一篇神形兼备的文章跃然纸上。
教材可以发掘的美点很多,可以是美的文句,可以是美的想象、美的构思,可以是美的景情结合、美的细节、美的修辞……只要是学生觉得美的,都可以作为模仿的最佳素材。
二、挖一挖文本的“趣点”
趣点往往是课文最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正因为有了“趣点”,才显得跌宕起伏,摇曳生辉。
文本的“趣点”,有童心之趣、巧合之趣、诙谐之趣、形象之趣……凡此种种,学生的心被作者的笔牵引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趣点”本身对学生理解文章以及练笔提供了动力。例如,教学《赶海》,文中写了儿童赶海的趣闻,尤以童心描述海边拾趣最为醒目。借此趣点,我及时指导学生,挖一挖自己生活中的“趣点”,引幽发微,写一写对生活的热爱,大家兴致盎然地写了钓鱼、捉龙虾等题材相似的文章。并与原文对照,再次体会作者的匠心。
当然,对“趣点”挖掘不能仅仅停留在“有趣”的层面,而应让学生从中学到些什么,思考些什么,教师可着重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上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作者的巧妙构思及写作方法加以思考,渐渐改变自己习作中内容苍白无力、语言平淡乏味的现状。
三、续一续文本“空白”
高手写文章往往不会和盘托出,不留有余地。他们写到高潮处,可能会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永远的空白,给读者去想象。在的空白,结局可能是唯一的;有的空白,经过不同人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号入座,其结局也许会千人百面,不一而足。我们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开动脑筋,再次体会文章的背景内涵,来续一续文本的空白。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文章的结尾留有空白,没有介绍如果此时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教师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想象,进行故事叙编,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中心,不能以貌取人。
值得一提的是,文本的“空白”实际上是一种“空白”的美,学生的续貂之作,看似多余,其实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着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同一个“空白”,学生笔下也会有千姿百态的结局,至于哪个更为合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原文为依据,进行比较、揣摩体会一番,这样无疑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有帮助。
四、补一补文本的“难点”
有人曾经说:“上好一堂课,就像写文章一样,首先要中心明确,还要重点突出,有时需要浓墨重彩,有时需要轻描淡写。”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第三自然时,教师可采用“浓墨重彩”这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千辛万苦”,进行片断练习。引导学生想象哥姐俩的心理活动,想象哥姐俩遇到的种种困难,并结合二年级学习的课文《沉香救母》中,沉香不畏艰险,历经坎坷的相关语句,让学生的发言更规范,更言之有物。正是有了想象,学生们体会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故事,真正地走进文本,品读了课文语言,从而深刻体会大尖哥和水社姐舍生忘死,为民除害的精神,也使得本文的难点不攻自破。
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隐含的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等等。当孩子们的个性解读与文本相吻合时,碰撞出的思维火花才会更加绚烂!
总之,课文的“聚集点”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学习素材。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善用这些素材,让阅读与练笔良性互动,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