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26|回复: 0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4 2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

新课程实施,新理念学习,给我们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堂堂设计精美的课展现在我们面前,生动、直观地诠释着新课标下的新课型,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此绽放,学生能力在此得到发展,让我们欣喜不已。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头脑,更应该清醒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某些轰轰烈烈的课堂,那只是表面热闹,学生思维停滞不前,甚至严重阻碍学生发展。追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归根结底在于问题设计。

  数学的问题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数学问题的价值往往不仅在其本身,而在于寻求对其解决的过程当中,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促进了一种或是多种新的理论、新的方法的产生。因此,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的高度与深度,使学生真正达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如何设计出行之有效问题,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了解学生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为学生服务。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才能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问题。即需要对学生量体裁衣。

  案例:在《小数意义》教学中,应对学生认识不足,低估学生能力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储备,在小数读写环节设计了多个细小、琐碎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读小数与读整数区别,硬生生让学生总结小数读法与写法等等。学生面对已会的知识时,面对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时,厌倦感油然而生,导致对后面的学习失去兴趣。

  在第二次教学中,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直接出示各种类型小数,让学生试读,不再刻意找出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回答。而是将预设与生成进行有效整合,即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对有问题的读法,及时指出,并明确正确方法,学生兴趣浓厚。同时,在及时纠错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在读写中所犯错误印象深刻,有效避免了错误再次发生。

  两次教学对比,显性的是第一次教学在花费了大量时间后达到了和第二次相同的效果,即都让学生学会了小数读、写。隐性的危害,却是不言而喻的第一次教学远远大于第二次教学。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学习该知识兴趣缺失,过于细化的问题及不合时机总结,都不利于学生知识习得。

  二、解读文本是关键。语文的文本是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其实,数学同样需要解读文本。把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了解该知识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比重,了解该知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该知识今后的延续,最重要还必须了解该知识的本质特征。教师只有对所要教学的知识要点,从横向与纵向分析清楚了,才有资格与学生对话,才能设计出合理的问题。

  案例:在《小数认识》教学中,能找准问题关键,为学生搭建好桥梁,归功于对文本的解读。小数认识教学的基础在于分数,它是把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数转化成小数的过程。因此,以分数为本节课的落着点,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民币为连接点,顺利将分数与小数进行有效转化。

  三、善于思考是保障。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学得快、悟得深、做得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思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思考是促进运用的必要手段。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将所得知识经过加工、处理唯我所用;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才得以有生根开花结果。即,只有在教师的勤于思考下,才能设计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培养出同样善于思考的学生。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对以上三者深度思考,设计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能达到“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教师全部的激情在于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唤醒、鼓舞,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美好境界。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教学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问题设计中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开放性。开放性问题是指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回答的问题。开放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防止形成思维定式,营造宽阔的教学空间,感悟知识间内在联系。它需要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思想去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整体性。数学知识是相互贯通、协调,并在相应的层次及层次与层次之间呈现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能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部分知识产生整合功能。此外,这种整体性还反映在数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关联而产生的知识的统一与综合。这些无疑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要围绕课标对“问题”的设计作整体的考虑。注重从同一模型、相近题类和方法的归类等形成问题链,不仅产生布局设计的整体效果,也同时取得相似强化的特殊成效。

  三、层次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解决的能力。所提的问题,对优生可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胃口。同时不拘泥于书本,对具有异于书本或教师的创新思想见解的学生,予以鼓励。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基本单位是“问题”,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新组织”课程,通过问题设计来组织课程。它的效应不单单表现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得到锤炼与增强,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23: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