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谈小学语文“内涵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基础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正像四年前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课改实验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惊喜,许多的收获。

新课程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读读、说说、演演、画画,那是“学科整合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那是“自主探究的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场面,学生可以通过投影看得一清二楚,那是“媒体辅助的教学”;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们在商场里电视中认字,那是“贴近生活的教学”……所以有人说,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的外延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在逻辑学上有一个公式,说的是:概念的外延越少,它的内涵就越多,反之,概念的外延越多,它的内涵就越少。这个公式所揭示的是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之间的反变关系。显然,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在不断增加课堂的外延的同时,我们的最终目标肯定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内涵,打造有内涵的课堂。

四年来,在我所听过的数百堂语文课中,确实有许多的课既有外延,又有内涵。但遗憾的是,也有一些课却正好印证的逻辑学的原理: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多样了,更热闹了,但课堂的实效却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我们看到了许多缺乏内涵的课堂。比如,语文课堂中出现的大量的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我们在语文的人文性上“深挖洞”,语言训练、读书方法成了课堂的点缀;又如,对新课程理念缺乏深入的理解,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肤浅;再如,教学的展开更关注教师的教,而少关注学生的学,造成了课堂主体的虚假……等等问题存在都影响了课堂的内涵。

课堂内涵的缺失是制约新课程进一步推进的一个瓶颈。所以,笔者认为,在落实课改理念,搞活语文教学的同时,我们必须同时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打造语文教学的“内涵课堂”。

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追求的小学语文“内涵课堂”应该有以下的特征:

首先,“内涵课堂”是有理念奠基的课堂。

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的教学行为,是课程改革推进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目前的情况是,许多老师都认为课改已实践了四年,“对话教学”、“实践体验”、“合作学习”……这样的新课程理念我们都懂,现在我们缺少的只是方法。

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呢?请看这样一个案例:

那是新课程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教学,交际材料是“春天里的发现”,教师首先带着学生去野外寻找春天,在课堂上则安排了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春天里的发现。应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贴近生活、互动交际的特点。许多二年级的老师也都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可是课堂的效果却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好,我们总是发现要不就是小组中学生都抢着说,合作十分无序。要不就是小组中的学生好像都没有倾听、交流的欲望,东张西望,无所事事。

我们的合作学习为何总是不如人意?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事实上,合作学习理论在国外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学理论。苏联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的交往教学理论、美国的合作学习理论等,都有一整套的相关教学策略。比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合作学派主要领导人斯莱文就曾提出了合作学习五要素:积极的相互依靠,面对面的学习交往,个人责任感,一定的交往技能和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对照这五要素,我们就会发现,上述案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之间并没有相互合作相互依靠的需求,教师带学生一起出去寻找春天,每个学生看到的东西都差不多,你说的我也看到了,所以我要抢着说,他说的我都知道,所以我也不想听。学生之间的合作交际自然无法形成。要让学生产生合作的依靠,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时就让学生分分组,布置一组同学可以去看看春天的田野,看看泥土怎样了,小草有什么变化;一组同学可以去考察春天的小河,看看河里的小鱼有什么表现,小蝌蚪又是怎么游泳的;再安排一组同学去观察春天里人们的表现,小孩怎样,叔叔阿姨们怎么样,老爷爷老奶奶们又在干些什么,诸如此类。课堂上再把原组同学打乱,分散到各个学习小组中,让学生交流春天里的发现。这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发现,讲的同学讲得很有劲,听的同学也听得认真,听到同学说小蝌蚪,他们或许还会问:那小蝌蚪已长出了几个脚?它们青蛙妈妈有没有和它们在一起?等等问题,互动交际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一个案例告诉我们:要构建有理念奠基的课堂,在目前的阶段,我们光知道一些教学理念的名词术语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把理念等同于概念。我们必须要深学理念,了解理念背后所蕴藏的那些东西。同时,我们也要多求策略,勤于反思,架起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其次,“内涵课堂”是有目标指引的课堂。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从目前的情况看,我的观点是要关注以下“三体”目标:

一要构建课堂的立体性目标。新课程要求从三个维度设计目标,所谓立体性目标就是要有效地构建起整合三维目标。

二要落实学科的本体性目标。本体性目标的缺失是造成当前课堂教学内涵不高的最主要原因。关注本体性目标,让语文教学有自己的学科味,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构建“内涵课堂”的主要任务。就当前的教学现状而言,我想我们不应该回避语言文字训练,如果要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的观点是:母语学习本身就体现了人文性。我一直都记着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老师说的一句话:“一个亡了国做了奴隶的人,只要你掌握着民族的语言,你就掌握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让我们的学生在学完一个生字后认真的抄写三到五遍,这样的教学本身就具有人文性。

三要关注教学的个体性目标。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设计具有个体性、独特性的目标,这也是我们应该着力关注的一个方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

再次,“内涵课堂”是学生真实参与的课堂。

在课改实验刚刚起步的阶段,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追求真实的主体性》,我重点论述的是活跃的课堂背后的虚假主体、脆弱主体等现象,我举过这样的例子,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很值得探究或是训练问题,然后眼睛紧盯着个别几个学习优等的学生,指名一个回答,不够正确,指名第二个回答,不够完整,再指名第三个优等生回答,老师要的答案终于出来了,老师也高兴地笑了。时过四年,从目前的课堂看,一味追求课堂的活跃,教师与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多数学生跑龙套现象还是随处可见的。有一种说法是:优等学生热热闹闹,中差学生莫名其妙。我认为,这也是影响课堂效率、制约课堂内涵的重要问题。同时,这又是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一大原因。

要构建学生真实参与的、有内涵的课堂,我觉得衡量标准是:首先教师要关注参与的面,要让每个学生有参与学习、参与交流、参与训练的机会。其次,还要追求参与的度,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空,要有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对于“内涵课堂”,我想,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研究时,我们还可以有更多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不断地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内涵”,努力构建“内涵课堂”,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3: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