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外国语小学 方旭莉



    课堂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可操作的评价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及其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改进课堂教学的信息。它不仅具有诊断、反馈、评定功能,更具有激励、调节和改进作用。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根据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和动态生成课堂特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和课堂教学反思的评价。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



新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更应该注重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生成能更好地达到预设目标,两者相辅相成。所以评课首先要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评价,也就是对教师预设能力的评价。



1.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



预设什么,怎样预设,首先得弄明白为什么而预设,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既能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又能为评价提供依据。



语文教学目标一定要有语文学科的独特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这交际工具,立足“字词段篇”,提升“读写听说”能力。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注重方法和过程,可操作性强。



2.教学内容设计的评价。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中介。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样教”服务于“教什么”。一堂课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其教学方法怎样设计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课;一堂课如果没有一定的容量的教学内容,那也将会是一堂空洞的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应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的刺激程度,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



教学内容确定后,更重要是还要从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出发,创造性地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丰厚,更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水平选用教材,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地舍取、重组或调整,使教材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师要在重视学科知识学习和学科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生命性、人文性的感悟和表达。教学内容要开放,注意有限的课堂与无限的生活的沟通,处理好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关系。



3.教学过程设计的评价。



预设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先与文本对话。让自己的经历、经验与情感与文本作者的经历、经验和情感有机融合。其次,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起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与情感基础。最后,教学过程的预设要留下拓展的空间。如今的课堂是复杂的,是动态的,是有偶发性的。因此预设方案时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适当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回味反思的时间。在内容的教学设计上可以是板块式的,这样才会开放、有弹性。每位教师只要“功在课前”,才能“成在课中”。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灵活的互动策略能激发学生生成精彩资源,这些生成性资源又会促使教师生成出新的教学过程或更高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及适合当时情境的教学方法。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生成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认为把对教师行为的评价和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级指标。



1.对教师行为的评价



教师在课前有没有对学生的“期待视界”进行拓宽,是否从学生实际认知起点出发;教学当中有没有顾及到各个层次学生(有话就说、有话不说、无话可说)的学习状态,促进全员互动;能否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有效地生生互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否平等,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语言是否丰富;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课中生成的各种资源能否机智地进行重组和利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如何;对课程开发程度合不合理;多媒体的利用情况;是否注重课内外结合等等,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都应该做出合理地评价。



(1)互动策略。



课堂因学生生成而精彩,而只有互动才会有生成。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与老师互动,与文本互动,与同学互动,与环境互动。上课时,我们发现出现最多的互动形式是老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最缺乏的是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用通过评价方式或抛绣球或装糊涂等策略来促进生生互动,比如:“刚才这位同学说什么,老师没听明白,谁来重复一遍。”“谁听明白他刚才说的话了?”“听了他说的,你有什么想法?”等,想办法把老师的角色隐去,来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互动策略,在一般情况下就是通过教师语言起作用的。民主平等的教师语言是开展和谐教学的保证。上课教师要面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有亲和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宽容学生的错误理解。



教师的提问是促进互动的常见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主要的问题是呆、浅、直、碎、陈、死。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学校经研究,提出动态生成课堂中提问的策略有“趣问”、“巧问”、“曲问”、“精问”、“新问”和“活问”等六种。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揭示课题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性提问;深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性提问;单元总结时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品尝精华时可采用鉴赏性提问;复习巩固时可采用归类性提问等。



教师的即时评价是促进互动的有效策略。



课堂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是常见的评价,学生非常在意同伴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丰富有趣的评价语言,能激励学生学习欲望,能指引学生学习方向,能诊断学生学习行为,能改进学生学习行为,比如:学习方法的渗透、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情感的升华等。所以我们要增强课前预设评价语言的意识,预设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丰富的口头语言评价、体态语评价、实物评价、“高峰体验”式评价、“名人名言”式评价、及时性与延迟性相结合的评价、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评价。 课堂评价语言除了丰富还要有情趣。教师在设计评价语言时最好能置身于文本的多种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把评价有机地渗透于学习内容,使它们浑然一体,使之少几分理性与机械,多几分感性与灵动。



(2)过程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环境等诸因素的多元互动,相互之间会产生火花,迸发思维的灵光,学生互动中会生成预想不到的资源,老师对学生生成的这些资源要及时处理和重组,以成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这就是过程的生成。



教学目标的生成。



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学生的学情发生变化时,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课堂的教学质量标准并不是看预设的目标是否达成,而更多的取决于学生上课时的精彩生成和教师在具体情况中的即时处理能力。



教学过程的生成。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过程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的教学过程前进,不考虑学生的学情、课堂环境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在课堂中,随着师生互动生成的不断推进,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过程,增减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的生成。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平时,我们要求教学方法不能单一,要多样化;教学方法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尽量做到“以学定法”。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学情的变化,教师要活用教法。



2.对学生行为的评价。



学生是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处于受教育的群体中,构成了多个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行为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程度进行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进行即时或历时评价。学生行为可以直接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所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下列几项指标进行展开:



(1)参与状态。



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由此可见,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



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我们认为必须正视以下几个问题:



──被动式参与



问与答支起的被动。在判定课堂上积极参与的情况时,我们的脑中往往会浮现那些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这种“答问”的形式,在教学的课堂上很容易被部分教师误认为是学生参与状态的唯一形式,他们为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主动性频频发问,试图制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闹情景。反过来,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积极的思考方式,就只有问与答了吗?



当学生们一起为一段感人的文字,而满怀情感地诵读,情到深处不禁潸然泪下,你能说他们没有参与吗?当一个学生站起来描述他想象的画面,而其它同学听得津津有味时,你能说他们没有在积极思考吗?……



学生们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参与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问与答充盈着整个课堂,学生本身就被置于一个被动求解的空间。不要用你经营的被动式问题支架了整个教学课堂,何不试着从学生自身出发,找寻学生参与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



──程序式参与



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学目标、任务、重难点、教学设计,一切在课前都做了充分而有规律的准备,这样有助于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课堂。教师为了让课堂尽在掌握中,他们在这份完美的教案上伤透脑筋。



这种治学的风范很值得学习,但要掌握度,要认识到物极必反。对于这份教案能灵活的把握才是关键。部分教师头脑中储存着这份完备的教学程序,他们走进了课堂,得到了发挥的空间,他们对照着每一个设计过程,不断地复制粘贴,学生参与执行程序就是合格的,可是一旦学生不执行程序,没按程序来,作为教师就会出现乱码,甚至出现死机状态。学生这种程序式的被动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曾有一堂讲述《猴子捞月》的课,讲课的教师认定那只捞月的猴子很傻,于是几乎全班学生都异口同声地用“不好”来回答教师“猴子好不好?”的提问。唯有一位学生不同意,他举起手来答道:“小猴子好……”话未说完,教师就极不耐烦地抢白道:“好什么好!坐下!”课后,有位听课教师询问这孩子为何说小猴子好,他颇委屈地答:“小猴子怕月亮被水淹死,去救月亮,这么善良,还不好吗?”孩子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事物,却遭到教师的呵斥。其实,受抑制的不仅是这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他独立思考的习惯、善良的情感也被否定了。为什么不给学生制造产生程序的空间呢,让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让我参与。要学会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与机会,从中灵活把握学生需求,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相互交流的空间。



──停滞式参与



课堂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状态,教师的着眼点就会很容易的放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间里,他们会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积极思索着去调动学生进行参与,而学生走出课堂的时间范围里,很少被教师重视,或是这种课堂上展开的课外延伸多是留于形式,课外拓展的结果并不被重视,一些教师将学生的这种参与停滞在了课堂,形成了停滞式参与。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指导、设计,完全可以通过预习、复习、看书、搜索、综合性活动实践等将学生的参与扩展到课堂之外。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更有效的进行,而且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课堂里,学生参与的机会总是建立在问题已经解决,或已得出某个结论的基础上,用以证明对于这个问题已掌握,老师也只给学生获得的知识给予肯定或评价,而没有对学生如何获得这个知识的过程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学生的这种参与是在教学结论已达成的基础之上,只停留在对于结果的肯定与应用,并未参与到产生这种结果的过程中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参与仍是停滞式的参与。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换句话说,在学生参与提问、讨论、组织练习等活动的展开时,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判断教学效果。教师更重要的教育任务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中,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摩教师所示范的解题或死记硬背教师提供的答案。所以,给学生们发现认识的自由空间这才是调动学生参与性的重点。



因此,评价学生的参与度,不光是评价参与时间和参与人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的质量要素和层次标准。



(2)生成状态



“资源生成”是“过程生成”的必要条件,且取决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但不完全局限某一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评价学生行为自然离不开对学生资源生成状态的探讨。



学生进入教学的初始状态,是教学能否对学生发展起真实、有效作用的基础性资源,也是课堂上师生交互作用的起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教学后学生呈现的变化状态,则是评价性资源和下一个教学流程的基础性资源。



一堂课是否精彩?是否成功?不是看教师的素质怎样?而是看学生在这节课中发展了多少。学生在这堂语文课中语言积累了多少?朗读水平有没有提高?语言形式有没有解读与运用等等。课堂是因学生生成而精彩的,课堂也因学生发展而成功。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互动,有效生成,深化拓展。



(三)课堂教学反思的评价



新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和促进。一节课上完了,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老师必须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就是教师对本堂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策略的总结、教学艺术的记录等作反思,对自己、对学生,也包括教学内容和相关课堂环节进行再思考。这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更有效的实践性的自我学习。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可以从思所得、思所失、思所疑、思所难、思所创等方面进行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0-22 22:20:45 | 只看该作者
怎么不完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19 21: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