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教学优秀论文用活《科学》教材的实践与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10: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 鑫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科学教师都使用过不同版本的《科学》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不论是哪种版本的教材,都不仅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而且还突现出了科学课的特点。如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中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历体验,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体现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注重留给教师创造性教学的余地,并能将“三维”目标整体反映在科学教学内容编排中,全面贯彻新课程总目标等。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学校和科学教师应该更好地“用教材教”而不能简单地“教教材”。正如《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的那样: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笔者认为:“用教材教”意味着科学教师至少具有三项权利,即选择教学内容权,改造教学内容权,创新活动设计权。选择内容权,即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班级学生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改造内容权,即教师可以根据本地资源和环境条件,对教材内容加以改造;创新活动设计权,即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重新设计创造,使之更加开放完善。这三个方面的权利,实质就是要求科学教师在“用教材教”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生活经验出发,对科学教材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活动设计等加以删减、替代、重组,从而创造性地活用《科学》教材,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具体做法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学生需要选择调整教材



比如,《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水和空气”单元的一篇课文。教材首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来比较并认识水。其次,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在科学目标的定位上,老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能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并明确必须使用同一标准,从而培养学生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教学时,我按如下构思进行了教学尝试。



教学案例一



(一)观察、比较三只瓶子里的水的多少。



1、怎样才能知道哪个瓶子里水多,哪个瓶子里水少?



2、你能想出多少种办法?



(二)认识量筒,测量三杯水的多少。



1.2号瓶子里的水比另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



2.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介绍量筒及毫升、量筒的使用方法等,填好表格。



(三)归纳小结。生活中比较液体多少的方法很多,可以灵活选择。



教学后发现,由于三年级学生接触科学学习时间较短,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方法还很陌生,对科学探究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问题意识、猜测意识、验证意识仍很欠缺,因此在怎样比较三杯水的多少以及多多少的问题上显得很无奈。加之学校不具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量筒的条件,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另一班教学时,我果断地调整了教学方案,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鼓励学生想出更多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上,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案例二



课前准备:250 ml盐水瓶(1号)、细高塑料瓶(2号)各一只,1号瓶装清水,2号瓶装红色水(2号瓶水位应比1号瓶高)。



(一)教师提问(出示1、2号两个瓶子):观察两只瓶子,你们会发现什么?



生1:颜色不同。



生2:水位的高低不一样。



生3:瓶子的粗细不一样。



生4:1号瓶透明,2号瓶不透明。



生5:1号瓶里的水不甜,2号瓶里的水甜。(根据生活经验猜测)



生6:2号瓶里的水像饮料,1号瓶里的水像药水。



…… (学生的回答显示出学生观察是积极的,但观察目的不太明确。学生能说出这么多不同,老师仍很满意,因为他们经历了一个观察、比较的简单过程。)



(二)教师继续提问:1号瓶和2号瓶比较,哪个瓶里的水多?



生1:2号多。



生2:1号多。



生3:一样。



师:到底哪个瓶里的水多呢?我来统计一下。同意1号瓶水多的同学请举手(4人)。同意2号瓶水多的同学请举手(34人)。同意一样多的同学请举手(3人)。



(三)教师引导:你们能设计出不同的验证方法吗?比一比,哪组方法多,方法好。



(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合作,讨论比较水多水少的办法。)



(四)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第1组:找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量一量1、2号瓶中的水,看一看哪一瓶水多。



第2组:找一个和1号瓶相同的瓶子,把2号瓶的水倒入其中,比较水面的高低。



第3组:在2号瓶上先做一个水面高度的记号,然后将2号瓶里的水倒掉;再把1号瓶中的水倒入2号瓶,再做一个记号,然后比较两个记号的高度。



师:你很聪明!



第4组:用小纸条先量出1号瓶里水的高度,再找一个空的1号瓶,将2号瓶中的水倒入,用刚才的纸条去比较。



师:用纸条比较的方法简便可行。



第5组:找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将1、2号瓶水分别倒入,然后再比较1、2号瓶里剩下水的多少。



师:这是化整为零法,很好!



第6组:用带刻度的注射器来抽水,哪个瓶里的水最后被抽完,哪个瓶里的水就多。



师:这个办法很独特,但需要时间。



第7组:把两瓶水分别倒入两个相同的能漏的尖嘴容器里,让它们慢慢滴,比较水滴完所用时间的长短。



师:你想到借助工具来测量了,真好!



……



在比较水的多少的问题上,学生提出了10多种办法,有难有易,有简单有复杂,有的甚至不严密,有的仅仅是经验之谈,但这正是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的结果。



(五)师生共同选择上述方法中简便的一种,完成验证哪一只瓶里水多的实验。



(六)教师出示量筒,引入毫升概念,演示完成1号瓶中的水比2号瓶多多少的实验。学生知道了,要准确比较液体的多少,仍需借助专门的测量工具来完成。



在案例一中,学生比较三个瓶子里水的多少时,老师发现学生观察、比较有困难,就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减少一个瓶子,降低学习难度。再次教学时,将教材内容调整为比较观察两只瓶子里水的多少,将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在让学生发现更多的比较水的多少的办法上来。从案例二来看,学生在探究之中不仅仅是提出了10多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三瓶水”的比较变成“两瓶水”的比较,方法也许并无巧妙之处,但这却是教师选择教材权的充分体现,比较符合学生实际需要。



二、根据资源条件更新改造教材



比如,《豌豆荚里的豌豆》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在用这一课教材来教时,从实际情况来看,首先遇到的是材料缺少的困难。3月下旬时节,我们苏北地区的校园里一棵油菜花也没有,也没有现成的豌豆花,更不用说油菜和豌豆的果实和种子,这使得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的任务落空,至多观察插图。同时,豌豆荚这种干果的缺少,使统计豌豆荚的种子数任务也无法完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想到用其他植物替换,因为后院有许多正开放的荠菜花和许多还末成熟的大量的荠菜果实,尽管荠菜花、果实、种子很小,但学生借助放大镜还是可以进行观察活动的。于是,我就选择了荠菜代替油菜的办法。对于豌豆,我先是想到用黄豆荚或蚕豆荚代替,可这些材料也不好找,也不够典型,能否找出其常态分布规律,值得怀疑。最后,我选中了用“干红辣椒”来替代豌豆荚果实,引导学生进行统计种子数量的活动。同时,因材料的改变,我重新设计了整节课教学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引导观察比较多种果实和种子;二是引导统计“干红辣椒”里的种子数。教学目标定位为三个方面:(1)引导经历运用多种器官和方法观察比较多种果实和种子的过程,知道果实里有种子,不同果实果皮不同,种子数量也不相同。(2)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统计方法发现“辣椒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3)在观察、比较、统计等活动中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2006年3月30日上午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简化了教材内容,选取学生身边易于得到的材料来完成观察比较任务,使得课堂教学取得明显的效果。这种“用活教材”的方法可以叫做“教材减肥法”或者叫“更新教材”法。这种方法应用起来,要求教师“吃透教材”,读懂教材精神,灵活创新地“活用教材”,千万不能随意为了好教而给教材加以“瘦身”。



三、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开发教材



比如,在讲授完《飞向太空》一课后,我觉得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很有必要编制一节新的内容,反映我国航天航空的科学成就,激励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于是,我就以《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杨利伟的话)为课题,编制了一节以“神五”和“神六”升天过程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在2005年3月27日,我编辑的是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整飞天的“神舟5号”的飞行资料,到了2006年2月23日我选编的是“神舟六号”的飞天资料,等到了2007年3月份教学时,我将“神五”和“神六”的资料加以整理,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材料,内容详实,学生人手一份,学习起来兴趣较浓,讨论热烈,自豪感自然地溢于言表。在今天,我们科学教师还可以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飞天的壮观情景以音像的形式让学生观看,我相信,孩子们得到的科学素养教育一定会永远扎根心中的。这种活用教材的做法,实质就是以“加法”、“增肥”的态度开发课程资源,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教材内容,适当扩展孩子们的学科学的视野,以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也可以称为“补充教材”法或“教材增肥法”。



总之,用活《科学》教材,关键是科学教师要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灵活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一句话,用活《科学》教材,贵在一个“活”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4: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