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0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调查显示:77.4%的公众感觉师德在下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08:31: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大多数公众心目中,师德不仅限于学术严谨、做事负责,还包括宽容待人(77.8%),文明有礼、诚实守信(75.6%),尊重学生(72.2%)

  2007年第11期国家权威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刊登了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钟华的《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的迷失》一文。文章从8个方面批评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季广茂2005年出版的《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一书。随后,季广茂在个人博客上陆续发表了《做回畜生》、《昏话连篇·臭气熏天》、《患上脑便秘,难免满纸都是屁》等近10篇文章,称批评者为“屁眼”教授。

  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学界哗然,社会上掀起了有关师德的大讨论。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教育频道进行了一次在线调查(2200人参与),调查显示,57.1%的公众认为,教授在博客上发表粗口文章是人身攻击,背离了教师应有的师德;72.8%的公众认为,如果教师在互联网上做出有损师德的事,校方应对当事人给予相应的警告或处罚。

  那么,教师的非课堂行为,包括互联网上的行为,是否应该受到约束?作为校方,是否有对教师进行道德监督的责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在线调查显示:77.4%的公众感觉师德在下降

 从传播学看,博客不姓“我”

  在季广茂的一篇博文里,他解释了为什么选择用个人博客回应钟华的批评——除了博客,几乎没有任何言论空间。

  “但是,博客并不仅仅是私人日志这么简单。”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栾轶玫表示,很多人把博客看作“私人领地”,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大众传播的属性,“这就好比一块黑板,如果放在家里,你可以想写什么写什么;如果挂在公共场合,那就应该遵守公共传播的规则。”

  本次调查中,59.6%的公众和栾轶玫一样,不赞成博主在博客上“对他人进行否定性评价或人身攻击”,因为现在的博客已经成为“公共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有29.6%的公众持不同看法,认为博客就是表达个人思想的平台。

  栾轶玫认为,博客因其最早的意思BLOG(日志)而被人们更多地理解为网络日记,容易被认为是一种“私传播”,但一旦它被置于网络中而且是对外公开传播(而不是只对自己的小圈子开放时),它就具有了“公传播”的属性。博客的这种“公私兼有”的特征,经常会让使用者产生混淆,利用其私人属性进行公开传播,从而使博主误以为,在博客里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可以“免责”,这是一种有意或无意模糊博客公私界限的表现。

  调查显示,79.6%的公众认为,作为教师,他们的博客应该更具自律性,因为他们的一些观点和行为对普通人有示范作用。

  师德有损,学校要不要管?

  如今,“粗口”教授虽然道歉了,并删除了部分言辞激烈的博文,但是该事件依然余音未了。而校方对此事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表态和处理办法。

  “如果是个学生这么做,早就受处分了。”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授杜寒风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普通公民,应该平等对待。校方对本校教师在网上公开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损害学校声誉的恶性事件似乎听之任之,未采取过任何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是北师大校方对公众的某种冷漠。杜寒风认为,如果季广茂事件不了了之,以后很难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调查显示,72.8%的公众认为,如果教师在校外包括在互联网上,做出有损师德的事,校方应对当事人给予相应的警告或处罚,但是也有13.4%的公众对此表示不赞同。

  据了解,北京大学已经开始着手规范教师个人言行。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大组建的道德委员会,已经对北大师德条例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相关规范内容,对教师行为进行规范,不提倡网上臆造事实抨击他人以及网上谩骂等行为。

  许智宏说,过去师德条例主要规范教师的学术道德,对教师自身的言行考虑并不多,但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也应当符合相关规定,有不满意的地方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解决,比如向学校反映等。采取谩骂的方式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也不符合教师身份。但他同时表示,北大即将修改的条例仅仅是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规范,如果北大有教师有类似行为,校方不会作出处分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在线调查显示:77.4%的公众感觉师德在下降

  师德下降害了谁?

  “现在的教授怎么了?”这是薛先生在网上看到教授“粗口”事件的第一反应。在他的印象中,听得最多的是大学生们的惊世骇俗之举,“粗口门”让薛先生意识到,当下社会教师的道德水平也需要重新品评。

  调查显示,77.4%的公众认为和以往相比,当下教师的道德水平“下降了”。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孟繁华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指出,值得谈论的不是这个事件本身,而是与这个事件相关的学术批评的尊严和伦理底线的问题。他认为,维护正当的学术批评,理性地接受批评和进行反批评,是学界普遍遵循的规则,也是一个学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质。而季广茂教授粗暴地践踏了这个规则。这是引起学界震惊的根本原因。

  本次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廖继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季广茂在博客上连续发表文章,攻击钟华教授的做法,是对大学神圣殿堂的一种玷污。这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浮躁”的表现,还对社会,特别是对广大学生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正如一名网友在留言中所说:“在这个事件中,受伤害更深的是所有师范大学的教授。这一事件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教师道德水平的评价。”

  另一名网友留言说,季广茂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博导,更应该身体力行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如启功先生所阐释的那样,要做到“所学足为后辈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

  本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对媒体表示:“学校,特别是高校,是研究和传承人类文明也是创造思想的地方,言语的文明应是高校最基本的规范。”这一观点得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全的认同。程天全说:“教师是社会的示范性群体,知书达理应该是其形象符号。面临学术批评时,即使对方观点不正确,也不能通过粗鲁的行为来表达。”

  廖继康建议,在新一轮高校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中,在对教师、教授职称进行评定时,不应仅仅注重学术水平,更应该看重教学质量和教师品德。

  此外,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公众(81.6%)心目中的“师德标准”不仅限于教师在学术上应该做到学术严谨,做事负责,不抄袭学术论文,还包括宽容待人(77.8%),文明有礼,诚实守信(75.6%),尊重学生(72.2%)。(本报记者 李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8-3-25 20:29: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4: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