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7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5: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教学
调整备课的重点,由备教师如何教转向备学生如何学,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新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只有知识更有价值。要改变以只信教材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新课程目标意识,它的最大特点不是纯教教材,而是活用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情境赋予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教材的课程功能,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探索、思考、理解,(探究学习)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这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具有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列为备课的重点,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关注学生,备好学生,在孩子身上大做文章。改变传统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思想模式。
主动驾驭教材,从整体着眼,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增强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具有一定关系和联系的知识系统即已有的知识建模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而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于唤醒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系统,与新知识产生联系,激起学生探索规律的心向,进而安排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独立学习的材料,以培养能力、促进发展。因此,要在调整思路的基础上,从处理教材着手,设计问题情境,从已有的知识建模中,激活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活化学习,进而去主动学习。例如工程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例题是砌完一道墙,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两人合做几天完成?要求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类应用题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应用题有相同的基本数量关系,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关键(或难点)在于这类应用题的工作总量要用单位“1”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出现,但学生如果能联系已学的分数的意义进行学习,教师就用不着按部就班地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尝试。如学生有问题,设计这样的题目:运完360块砖,甲独运6次运完,乙独运12次运完,甲、乙两人合运几次运完?,进行铺垫。在计算的基础上与工程问题应用题进行比较,便于学生找出异同,建构数学模型,抓住解题的关键,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保证。
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动手操作,求出梯形的面积,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让我们惊叹不已。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将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4、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5、把梯形剪开再拼成一个三角形。
我们认为:学生进行类似的实际操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供的教具或学具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其次,让行探索性的独立操作,必须与机械的指令性操作区别开来。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不应作事前的各种规定,如:先怎么做,再怎么做,然后怎么样;怎么摆,怎么看,怎么想等。教师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本身就是不允许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限制。第三,要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操作不能流于表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和概括。第四,学生操作最好以小组合作进行,通过大家地协调、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实现全体同学的个性化发展。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
一、情境创设怎样有效?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认钟表》一课时,教师创设了神六成功发射的情境:由于发射前、点火、发射后时间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认识几时和大约几时。
3、学生经验——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奥苏泊尔也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
如教学《比例尺》。学生已有了比的知识和对地图、平面图的了解,在学生很容易地在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三角板后,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然后问:你能把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篮球场同样大小的画在纸上吗?学生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有的在思索,有的边摇头边说: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这时,我慢慢地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马上意识到什么,露出了微笑。于是他们在我没进行任何讲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过的比的知识,把它的长和宽缩小若干倍,又借助生活中的相关经验画了起来,很快就有的同学画好了——“比例尺的概念自然生成。
二、学习过程怎样有效?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求未知加数》时,创设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73645。第三次,再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教学《第几》时,在拓展部分,给学生提供一些操作材料:4根小棒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预想中的2种情况,即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小棒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4、深入思考——有效教学的内驱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阐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思考,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思考,是推进有效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教学《比例尺》,当学生说出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时,说明思维矛盾已经产生了,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借助思考予以解决。如果教师耐不住性子,作出讲解或提示,都会错过这一学习的有效时机而演变为灌输,而与精彩擦肩而过。
    三、学习方式怎样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之间进率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如:教学《量一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米尺,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活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储备,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去做数学,完成数学的再创造。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由来,获得再创造的方法,诱发创造兴趣,成为自己的学习策略。
如教学《圆的周长》,我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真实的探索者:通过充分操作,得出三种化曲为直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像数学家一样经历问题——猜测——测量——再测量——归纳——验证的探究过程,完成数学的再创造。
    3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2)、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载体。《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又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我把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沙子、水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探究、交流,发现规律,生成圆锥体积公式;继而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用沙子随机堆出的圆锥体的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5: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Z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0: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