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37|回复: 0

教育有效管理的十大原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7 0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校  魏先和

  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研究和探讨适于教育改革的有效管理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所谓有效管理,就是指对教育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的管理,是以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原理作为理论基础,以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为对象,通过研究教育系统内部的有效管理问题,探讨教育管理的最优方案,达到对教育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教育有效管理可分为教育行政的有效管理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管理。前者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及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育系统实施的微观有效管理;后者是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对内部教育教学系统实行的微观有效管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衔接和相互依存,构成了教育有效管理的有机整体。

  教育是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事业,这是要求教育实现有效管理的现实依据。为了超常规、大幅度地提高我区各校的管理效能、科研水平、教师专业化发展层次、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推进我区教育的高速发展,必须实施有效管理。具体而言,有如下十大原则:

  第一、实施有效管理,就要优化办学理念

  所谓办学理念,是指校长对自己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 也就是对“为什么要办学校”、“要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等一系列问题的比较系统、成熟的思考和认识。办学理念是“一校之魂”,是学校的中枢神经系统,指挥或影响着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实施有效管理,就必须首先确立和优化学校的办学理念,将其具体化为办学指导思想(或办学思路、工作思路、办学策略)、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等要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其落到实处。

  第二、实施有效管理,就要优化领导班子

  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的心脏和中枢,具备一个能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进行学校管理的领导班子,是实现学校有效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前提和关键。否则,实现学校有效管理就必然成为一句口号,一句空话。

  第三、实施有效管理,就要坚持“能级原则”

  要坚持管理科学的“能级原则”,知人善任,必须根据教师各自的能力大小将其安排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做到量才用人,各展其能,充分发掘教职工的潜能。这是实现学校有效管理,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切实增强本单位核心竞争力,促进本校及区域教育超常发展的关键性措施。

  第四、实施有效管理,就要优化教师队伍

  培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含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德育处主任)队伍,是实施学校有效管理,实现我区教育超常发展的根本保证。为进一步提高培训实效,有效提升全区教师专业化水平,在教师培训中,应力求做到“三优化一提高”:

  (1)优化培训目标。以人为本,主要是以人的积极性与能力为本。因此,要实现有效管理,就要一方面调动管理对象(当然也是管理主体)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大力提高其能力与水平。因此,在努力调动积极性的同时,应加强研究与培训,以学识水平、专业能力(主要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反思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的超常提高为主要目标。

  (2)优化培训内容。要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因材施培,按需培训。例如,对中小学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德育处主任的培训内容,就应有现代管理学原理、系统科学(系统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领导科学、心理领导学说(是关于领导活动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心理互动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领导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管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能力与水平方面的瓶颈问题。

  (3)优化培训方式。目前,就总体而言,学识水平是制约中小学校管理能力与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聘请著名师范大学的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对中小学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德育处主任作专题讲座,应该是主要的培训方式。

  (4)提高培训实效。对于每一次培训,都要制定高质量、高水平的培训方案,促进培训实效的超常提高。

  第五、实施有效管理,就要实施人本管理

  所谓人本管理,简单地讲,就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基本内涵,就是要确立人在管理中的核心、主导地位,把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尤其是能力和水平,作为搞好管理的根本任务来抓。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的核心提炼为三句话,即:点亮人性的光辉(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回归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尊严、合理的人生定位、实现自身的价值、积极奉献于社会);共创繁荣和幸福。可以说,这就是人本管理的精髓与最高宗旨。一个人能否干好一件事情,首先取决于他对这件事情是否感兴趣,有没有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看他本身的能力、水平的高低。作为管理者,应该在管理过程中时时处处以人为本。

  第六、实施有效管理,就要实施(9,9)型管理

  得克萨斯大学的教授布莱克和莫顿在合著的《管理方格》一书中,提出了研究领导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管理方格理论。布莱克和莫顿认为,领导行为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对工作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程度上。对工作关心的领导方式和对人关心的领导方式的不同程度结合,能够形成多种类型的领导方式。“对人的关心”指领导者对员工自身需求和发展所抱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驱使着领导者关注员工的方方面面,包括对人际友谊、个人在工作中的目标实现、个人的自尊、报酬的公平与否、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感受,对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等。任何一个管理者的领导行为都会涉及这两个关心维度的方向和关心程度的高低。在关心程度上,由低到高也有相应的差别,可分为九个档次。从这一构思出发,他们建立了一个管理坐标图中,横坐标表示“对工作的关心”,纵坐标表示“对人员的关心”。按照关心程度高低各分为9个档次,1为最低,9为最高,纵横交错,总共构成81个方格。其中有5个方格具有管理学上的典型意义,即贫乏型管理(1,1)、权威型管理(9,1)、乡村俱乐部型管理(1,9)、中庸型管理(5,5)、团队型管理(9,9)。

  在五种管理类型中,团队型管理(9,9)属于最优化的管理类型。它是一种个人与组织、工作与情感达到高度和谐的管理方式。领导人不但对工作和人员都予以高度关心,而且还会把二者融为一体。这种管理类型的本质是建立个人发展与组织成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个人通过组织目标凝聚为团队,组织在个人自我实现中获得成就。采用(9,9)型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促进管理效率、管理效果、管理效益的超常规提高。

  第七、实施有效管理,就要实施目标管理

  众所周知,目标具有导向、激励作用。通过实施目标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实施目标管理的程序为:目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评估。其核心是为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要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导向、激励作用,就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1、目标要明确具体。明确具体、便于量化、利于考核的目标,才能很好地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否则,目标管理就会仅仅成为一种形式。

  2、目标要高低适度。制定目标要有科学依据,不能靠拍脑袋。目标高低要适度。若目标太高,超过了目标承担者的能力水平,使目标承担者感到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目标,那么,目标的激励作用就很小,甚至为0。反之,目标太低,一蹴而就,就既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浪费教育资源。

  3、目标要客观公正。制定目标要客观公正,否则不仅会引起心理失衡,挫伤达标积极性,而且还会引起反感,影响领导者或管理者的威信。

  4、目标要尽力内化。一般说来,制定目标时,要尽量征求目标承担者的意见,通过上下协商,使外在目标内化为目标承担者认同的目标,从而充分调动达标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5、目标价值要大。目标价值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目标承担者个人需要的价值。目标价值大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在制定目标的同时,就应制定、出台达标度奖惩方案,将达标度与奖金分配、职务聘任与升迁等密切挂钩。

  6、达标度要及时反馈。根据有关研究,只有在设立具体而困难的目标,并且及时反馈达标程度的情况下,才能导致工作绩效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在实施目标管理,尤其是教学质量目标管理时,应尽量及时给各校、各位承担了教学质量目标的教师及时反馈达标度的情况,以便目标承担者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

  第八、实施有效管理,就要优化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衡量、控制等功能,它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又一关键性因素,在促进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提高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要实现有效管理,就必须着力优化评价机制。应作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评价方式,通过完善量表,充分调动管理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严格按照评价量表,依据评价标准逐项给分,尽可能做到科学、客观、公正,以发挥评价量表的导向、激励功能;二是优化评价机制,从思想品德(教育观念、管理理念、职业态度、教育态度、合作态度、学习态度等)、学识水平(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等)、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能力、反思能力等)、工作绩效(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方面,构建出本校富有科学性、创新性、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的评价方案,对校内各类人员实施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期末奖金分配、评优评先、职务聘任与升迁密切挂钩,以充分发挥学校领导与教职工的工作“三性”。

  第九、实施有效管理,就要实施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员工进行管理,这是20世纪通行的泰勒管理模式。柔性管理则是—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化”为标志。其内涵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种管理形式”。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柔性管理具有如下三大特征:一是内在的驱动性。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是依靠权利影响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通过教育与引导等方法,使组织成员逐步认同与接受组织价值观、组织目标和组织要求,形成内约束力和内驱动力。二是影响的持久性。柔性管理强调人们在对组织行为规范、规章制度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自觉自愿与主动地贯彻执行,强调对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组织文化与精神的培育,一旦形成必然能产生持久的功效,能长期稳定地规范与指导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实现持久性的管理。三是激励的有效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为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相当于保健因素,而被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求则属于激励因素。柔性管理强调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重视人的情感因素,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因而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

  显而易见,柔性管理是一种高水平、高层次、高效能、高质量的管理。不少学校的管理实践证明,一味地搞刚性管理,很容易导致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心理对抗,往往只能调动表层的积极性,不能从内心深处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三性”,学校缺乏凝聚力、向心力,不少教师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有时还会产生一些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学校管理上应刚柔相济,以柔为主,大力实施柔性管理,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第十、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成功而有效的领导

  什么是成功而有效的领导?例如,某领导要某同志去做某件事,若该领导使该同志心悦诚服地完成了这件事,那么,该领导就是成功而有效的领导;反之,如果该同志是迫于某种压力(如该领导控制了人事权、奖惩权,并以此相威胁等)而不敢不去做,那么,虽然该同志完成了这件事,但他是不愉快的,心理是不平衡的。在这种情况下,该领导是成功的,但不是有效的。就我国的学校管理实践来看,有些学校取得了较高的教学质量,但学校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少教师心理严重失衡,人心思走,学校潜伏着师资危机。因此,要实现教育的有效管理,管理者就要尽量成为成功而有效的领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04: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